查看原文
其他

多名学生在夏令营被暴力对待!绝望的求救信在呼唤什么?

曹霁 光明社教育家 2022-12-10


教育家 · 快评


“阿姨,我是某某的同学。她今天腿被校长打紫了,她说想让您想个办法把她接走,她还说在这里睡不着,让您快点来,她已经顶不住了。”“您好我是某某同学,这是趁打卡的时间说的。在昨天的行动中我们被校长抓住,他被打吐血了。请您务必在明天9点之前来夏令营接走他。这是他自己说的。如果不让走就说打针去,学校要求的。”……


这些从“军事夏令营”中流传出来的学生的求救纸条,内容令人心痛不已。据报道,不久前,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一家旅游公司举办的“军事夏令营”开始不久,一位家长在手机上收到孩子发来的三条微信消息,但消息随即被撤回。家长匆忙中保存了其中一张图片,疑似是孩子被打后的皮肤淤青。家长立即赶往基地查探情况,却意外收到了许多孩子的“求救纸条”,这才发现原来“军事夏令营”里的多名学员都曾被暴力对待。目前,涉事旅游公司已被停业整顿,施暴者也已被公安局行政拘留。


寓学于乐的“夏令营”为何变成了侵犯人身安全的“吓令营”?


需求催生市场,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放假的孩子,或者想让孩子在校外感受别样的生活体验、磨练意志品质、提高综合素养等,于是给孩子报名各类“夏令营”和“研学旅行”活动。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张,举办“夏令营”“研学旅行”等的社会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鱼龙混杂。许多机构抓住家长的教育“痛点”,打出“素质拓展”“励志教育”“纪律养成”“挑战自我”等招牌,实际的教育价值几何有待考证,甚至出现以强制和暴力手段危害青少年儿童的个别机构。试问,连学生身心健康都无法保障的“夏令营”,又何谈教育意义呢?


目前,除了学校、共青团、公益团体等,夏令营和研学活动的举办主体大都是旅行社和教育培训机构,还有一些是专门从事夏令营的机构,其监管主体并不明确,经营业务也常常打“擦边球”。据媒体调查,对于学校主办的夏令营,教育管理部门要求报备,报备材料包括活动方案、安全措施、办营内容等,但对于社会机构举办的夏令营,审查资格不在教育部门,不能“越位”监管;而工商部门则认为,主办机构只要公司是合法登记注册的,不超过范围经营,就可以开办夏令营,如旅行社举办的夏令营,其实质就是旅游,不属超范围经营。被广告宣传诱骗高额消费或孩子受到人身伤害后,家长往往不知该找谁“追责”。监管主体的不明确、监管责任的缺失,让“夏令营”和“研学旅行”存在“灰色地带”。


在这次夏令营伤害事件中,受害者家长表示,本来想让孩子在军事化夏令营中收获胆识,磨练意志,没想到却让孩子身心俱伤。这些触目惊心的伤痕和充满绝望的求救纸条不得不让人反思。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确需要接轨,也可以通过夏令营、研学旅行等综合实践实现育人目标,但一定要坚持教育为本的要求指导培训机构健康发展,建立响应的监管和保障机制,明确相关部门监管责任,提高机构注册和准入门槛,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,凸显教育的针对性、实效性,才能让各种夏令营和研学活动真正帮助孩子成长。




—  END  —


来源|本文系“光明社教育家”原创
作者 |  曹霁






校外培训机构仓促转型,师资何以保证?
更大程度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,才是更好地“为群众办实事”

网络游戏=精神鸦片?未成年人防沉迷,“打补丁”之前别忘了“找原因”!

学士多如毛,硕士满地走……我们为何会被学历“捆绑”?

大众理解教师,为什么这么难?

开展学生暑期托管服务,应保障教师的休息权!

“复读限令”为何浇不灭“再战”热情?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